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 聚焦 >  >> 正文

姚广孝临终前最后的遗愿,是希望朱棣放过一个藏着万千秘密的和尚

来源: 冯嘉慧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02 19:27:22

朱棣的一生几乎没有朋友,他也很少对一个人流露本心。哪怕是他父亲朱元璋,他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,没有人知道这个野心家心中到底城府几何?但只有一个人例外,他就是姚广孝,野心家的朋友,只能是阴谋家。


(资料图片)

没有人能够懂朱棣,也没有人看得懂姚广孝,但他俩却是天生的知己。在明朝梁亿的《遵闻录》中曾有这些样的记载,姚广孝在和朱棣初次相见时只说了一句话“殿下若能用臣,当奉一白帽子与大王戴也。”朱棣笑了,笑得很开心,终于有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。当时适逢朱元璋分封诸王,姚广孝要给刚晋升燕王的朱棣一顶白帽子,王上加白,乃一“皇”字。

在朱棣离开南京之前,他向朱元璋提了一个并不过分的要求,让姚广孝和自己一起回北平。对于朱元璋来说,此时的姚广孝不过是天界寺一名僧官,无足轻重。而事实却证明,英明了一辈子的朱元璋,第一次败给自己的儿子朱棣,正是因为这一次看错了姚广孝。

1398年,明太祖朱元璋驾崩,皇太孙朱允炆继位。这位由朱元璋倾注全部心血培养起来的接班人,一登基就彰显了自己的雷霆手段,削藩。对于自己的叔叔辈,朱允炆丝毫不讲情面,一年之内,五位藩王获罪被废,其他藩王皆惶恐不已。

朱棣找到姚广孝,问如何自保,而姚广孝的回答很简单“举兵”。朱棣还有犹豫“当今朝廷深得民心,起兵如何会有胜算?”姚广孝只说了八个字“臣知天道,何论民心。”一个志在天下的藩王,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和尚,一场搅得明初天翻地覆的靖难之役,一朝天子,一朝臣。

朱棣功成继位后,对姚广孝大肆封赏,引为靖难首功,永乐朝柱石之臣。但姚广孝却谢绝了朱棣所有赏赐,也不愿还俗,仍以和尚身份居于寺庙之中。他不图名,不图利,孑然一身。直到姚广孝临终前,他才向前来探望的朱棣提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,也是唯一一个要求“僧溥洽系久,愿赦之。”放了溥洽,这是姚广孝以朋友身份做出的请求,朱棣无法拒绝。

溥洽到底是什么人,能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挂念他的安危。其实傅恰是谁并不重要,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隐藏了太多的秘密,对于朱棣而言,他就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。

16年前,北京城中燃起的大火,焚毁了皇宫,也隐灭了建文帝的一切下落,他到底是葬身火海,还是隐匿逃亡,朱棣无从得知。而溥洽,就是这个秘密的答案。他是建文帝的主录僧,两人关系非常密切。当时有传言说,靖难之役时,是溥洽亲自为朱允炆剃度,让其扮作和尚从地道逃出了南京,所以只有他知道建文帝的去向。

朱棣将溥洽囚禁在监狱整整15年,无论他是否真的知道建文帝的下落,如果给不出朱棣想要的答复,溥洽的一生都注定要在牢狱中度过。但是姚广孝临终的一句话,救了他。朱棣不想放过溥洽,因为他不想放过任何有关朱允炆下落的秘密,但是对于姚广孝,朱棣妥协了,没有什么比这位老朋友的遗愿更加重要。

溥洽曾和姚广孝有过一段师徒情缘,在他出狱时,白发已长数寸,他拜倒在姚广孝床下叩首说“吾余生,师所赐也。”

但对于姚广孝来说,他救溥洽,并不单单只是因为他是自己徒弟。在靖难之役后,姚广孝见到了太多的杀戮,从方孝孺到黄子澄,凌迟、灭族。姚广孝曾回乡探亲,但家人闭门不见。他拜访自己的故友王宾,却只得到一句下人传达的话“和尚误矣”。众叛亲离,杀伐过重,这一切都是因自己而起,姚广孝余生都呆在寺庙里,他不后悔,却也后悔。请求朱棣放过溥洽,也许是他给自己曾经的过失做出的最后一点补偿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