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 聚焦 >  >> 正文

“转”出农村新活力——竹根滩镇人大推进土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纪实

来源: 潜江新闻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19 04:16:18

潜江新闻网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,土地流转是现代产业的前提。近年来,竹根滩镇人大充分利用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,将工作深深扎根乡村沃土,助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,助推农民和经营主体双向奔赴,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履职尽责、献言献策、贡献力量。

当好“沟通者”

沙街村试点先行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以前家里田少,费工夫又不挣钱。现在把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统一发包,不出村就能工作,租金加工资,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,还能照顾家里,这样蛮好!” 近日,竹根滩镇沙街村1组村民李必珍来到该村蔬菜种植基地进行田间管理,对土地流转的好处赞不绝口。

沙街村是竹根滩镇最早推行土地流转的乡村。万事开头难,刚开始试点的时候,该镇人大代表们没少下功夫。沙街村党支部书记、市人大代表张书义说:“起初村民们大多表现得‘不太配合’,有的人担心土地给别人了租金不稳定,有的怕地租出去了弄丢了……”

该镇人大代表们利用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、威信高等方面的优势,白天进村入户,调查摸底,掌握情况;晚上召集村民开动员会,挨家挨户上门宣传,围绕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热点、难点问题进行释疑解惑。他们不仅是“身”入群众,更是“心”入群众,赢得老百姓的信任,大家纷纷支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。

通过人大代表们前期良好的沟通宣传,沙街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,将闲置、零散的土地“化零为整”,实现了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,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显著提高,示范带动作用明显。截至目前,该村共有1478户流转土地,流转1073亩地,集体收入增加24万元。

当好“推广者”

镇域内有序推进

沙街村“小试牛刀”成功后,该镇看到了土地流转的可行性,并积极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向全镇。镇人大代表们深入各村进行调研,因地制宜提出更多意见和建议。

“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”该镇党委书记、市人大代表孙志刚带领20位镇人大代表先后走进沙街村、杨林洲村、康岭村、美丽村等10个村(居),召开村(居)“两委”、村民代表座谈会20余次,走访群众100余户,深入调查现阶段农村土地的经营结构、种植模式,分析土地潜在价值和发展方向。

随着土地流转工作深入推进,23家大中型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入驻,竹根滩镇农业逐步向标准化、基地化、规模化发展,创新推广“大豆+蔬菜”“大豆+马铃薯”“大豆+半夏”“大豆+蔬菜+小麦”等套作、轮作模式,强镇富民步伐不断加快。

该镇经管站站长、镇人大代表黄红平介绍:“目前,全镇8.2万亩耕地中,4.42万亩进行了流转,土地流转率高达54%。推动了全镇26个村增收236.38万元,村平增收9万元。流转红利惠及9000户农民,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更新。”

此外,各村按照“政府牵线、村级组织、村民自愿、规范管理”原则组建劳务队,村干部任队长,统一管理村民务工,村民租金薪金两头增收。如今,全镇26支劳务队累计带动2680名村民实现就业,根据劳务时间和劳务技能,人均年收入6000至26000元不等。

当好“探索者”

破解流转难题

随着进度的加快,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成为该镇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焦点。他们走向田间地头,及时掌握民声民意,关注共性问题,助力建章建制,始终不渝践行“人民选我当代表、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理念。

该镇人大代表通过深入调查,综合归纳了当前农村土地集并流转的七大风险:粮食安全责任不落实的风险、市场波动的风险、耕地地力下降的风险、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的风险、土地承包经营矛盾激化的风险、金融风险和经营主体无序退出的风险。

为了防止上述七类风险,切实保障农民利益,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优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,竹根滩镇人大助力党委政府组建专班讨论研究,制定了全镇农村土地流转“33410”模式:前置“三个前提”,收取“三项资金”,严格“四个必须”,遵循“十项流程”。

为保证地力,规定不允许种植致使地力衰退的作物;为保证给村民和集体的资金稳定,规定三个月缴纳下一经营年度的所有款项;为规避土地流转风险,按照相关法律法规,全镇确定了统一规范的流转程序……

如今,竹根滩镇土地流转模式日渐成熟,农户愿意转,主体乐意来,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已逐步变成现实图景。人大代表们依然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,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,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,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奔头。(来源:潜江日报)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