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 聚焦 >  >> 正文

1995年,三峡大移民,她拒绝安置费独守长江8年,如今怎么样了? 环球快资讯

来源: 艺述史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05 14:07:57

1


(相关资料图)

1994年12月14日,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后,三峡大坝正式开工建设。

波涛汹涌的长江被横腰拦截,一场人类驯服自然的奇迹在这里上演。

为了驯服滚滚江水,1993年起,三峡两岸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移民计划。

113万人登上远行的游轮,含泪和故土告别,踏上了远离家乡的旅程。

然而在长江岸边的废弃窝棚里,还住着一个顽固的“钉子户”。

这个人就是张秉爱,在其他人都因为三峡工程远离家乡时,她却独自坚守了 8 年,亲眼看着上涨的江水把村子淹没。

她为何要这么做?现在她又怎么样了呢?

2

长江发源于青海,自西向东,一路奔涌,流经多个省份。

当它来到湖北境内的三峡时,便从温顺的涓流化身为湍急的江水,凶猛地拍击着两岸。

因为三峡地区多为山地,地势崎岖不平,靠近江边的地方多是嶙峋的山崖。

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住在岸边,依山傍水,交通相对较为便利,闲暇时还可以外出做做零工,生活相对富裕。

另一种居民的村落分布在错落的山腰间,由于极高的地势落差,交通极为不便,只能守在山上,靠着单一的收入来源过活。

张秉爱就出生在山间的村落中,从小家境贫寒,父母靠务农为生,只能勉强糊口。

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,张秉爱逐渐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,到了该议亲的年纪。

她的父母深知继续生活在这个村子里,日子是不会有起色的,因为闭塞的交通,一辈子只能困在这里,而他们并不希望自己女儿重蹈覆辙。

然而贫寒的家庭也不能支撑他们去往外地谋生,于是通过婚嫁把女儿送出去,成了最好的途径。

很快他们联系到了住在岸边的一户人家,希望把张秉爱嫁过去,可是她却不这么想,因为当时她已经有了男朋友。

为此她和家人大闹一场,但是在那个年代,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她一个女子又如何抗衡,因此她被迫嫁到了江边的这户人家中。

自此她的一生都永远地和长江捆绑在一起。

嫁进来之后她才发现,她的丈夫竟然是一个瘸子,而且这户人家其实并不富裕,只是以岸边生活相对便利把她诓了过来。

一开始张秉爱对这桩婚事极其不满意,公婆年龄大了,丈夫又没有劳动能力,她从父母的身边离开,成为了这个家唯一的劳动力。

她必须要操持着整个家,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,都十分劳累。

不过好在丈夫熊云建是个体贴温柔的人,总会关心她,渐渐地张秉爱也从心底接受了他,他们的日子过得安稳起来。

平时是她出门照料田地里的事情,夜晚忙碌归家时,丈夫和儿女便会做好饭等她回来,丈夫有时还会为她捶捶肩、捏捏腿,生活平静又幸福。

就在她觉得自己要守着这个江水边的小家安稳地度过一辈子的时候,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工程正悄然展开。

属于她的平静,彻底被打破……

3

1992年4月3日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《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》,决定修建高程185米的三峡大坝。

当这则消息传到桂林村时,大家都还不愿意相信这件事,还说什么要搬迁移民,这是要搞什么动静。

毕竟村民们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就这样生活了几十年了,谁愿意从自己的家乡搬走呢?

然而岸边驻扎的施工队和安装好的水线指示标不会骗人,他们确实要离开自己这片住了几十年的土地了。

135米,等到长江的水漫过这条红线时,他们所在的村子就会被江水吞没。

移民,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。

起初大家都还不愿从村子里搬走,因为不知道要搬到哪里去,他们靠着这片土地生存多年,迁走了,到底该如何谋生呢?

不过随着政府工作人员的宣传,大家心中的疑虑被打消了,他们会得到相应的安置补偿,而且搬到的地方要比现在的村子更为发达,不愁没有活下去的生计。

三峡移民工程其实是另一种的扶贫政策,属于生态移民扶贫。

考虑到当地的地势太过崎岖,土地贫瘠,就地扶贫已经不太现实,加上三峡工程建设在即,对他们来说,移民是最好的发展途径。

这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,于国于民都有益处。

虽然对家乡的土地非常不舍,但是村民们还是理解了国家为他们的考量,开始渐渐从村里搬离。

1995年4月10日,第一批桂林村的村民开始了他们的搬迁。

他们乘坐在安排移民的轮船上,望着远去的河岸留下了难过的泪水,带着对故土浓浓的不舍,逐渐远去。

按照村里给出的名单,张秉爱一家应该是第一批离开的村民,但是她却突然变得固执起来,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村子。

无论村干部如何劝说,张秉爱就是不为所动,移民后充足的安置赔偿款和大好的发展前景摆在面前,她只是摇摇头,一遍又一遍地拒绝着上门来访的工作人员。

她到底在坚持些什么?

4

当时工作人员来到村里宣讲时,张秉爱其实就明白移民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,可是在她的心中却有着别的顾虑。

她在长江的岸边生活了这么多年,已经离不开这片土地,即使这里很贫瘠,她仍然热爱着三峡的山水。

她是无数留恋故土的三峡移民的缩影,只是别人都走了,她却留了下来。

而且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,她不知道自己脱离了长江后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。

对于外界的一切一无所知,她活动的范围仅限于周围的果园和村子里。

上面下发的安置赔偿只是暂时的,如何长久地生活,才是她该考虑的事情。

村干部在了解了张秉爱的担忧之后,向她保证,国家不会对三峡移民中的任何一人的安置问题不管不顾,只需要跟着大家一起走,她的这些担忧都会被解决。

可是固执的张秉爱不为所动,甚至最后直接闭门谢客。

其实她的想法不难理解,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妇,早就习惯了家乡的生活,强迫她脱离自己的根脉,简直就是要命。

不只是张秉爱,有很多人即使选择离开三峡,也是心如刀割,难以与家乡的土地分别。

其他村民在得知了她的想法后,对她表达了支持,把自家留下的田地都让给她。

既然我们不得不离开,那么你就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为我们守护故土。

随着移民搬迁工程的逐步进行,原本热闹的村子逐渐变得空空荡荡。

2002年6月,桂林村的121户村民全部搬走了,只剩下了张秉爱一户人家,她守在村子里已经8年了。

然而上涨的江水却不会等待她,没过几年,水位就漫过了135米的红线,汹涌的波涛彻底吞没了村子。

面对张秉爱这样一个顽固的“钉子户”,村干部和政府人员都十分头疼,但也尊重理解她想要守着家乡的想法。

早在江水漫过村子时,村干部就告知了张秉爱这件事,让她尽快撤离到安全的地方。

除了移民,还有一个解决办法,那就是“后靠”,也就是搬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去。

在村干部和政府人员的帮助下,她选择了一处高地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,虽然没有水电,但还是勉强可以居住。

张秉爱和丈夫守着这个简易的小家住了下来,可是这样的生活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

随着移民工程的进行,村里的学校早就搬到相关的安置点去了,张秉爱的儿女想要上学,就要走到好几公里的山路,去另一头的学校。

每天天不亮,他们就要起床走过崎岖的山路去上学,晚上还要小心翼翼地摸黑回来,因为山路湿滑,很容易发声事故。

不过她的儿女却没有任何的抱怨,因为母亲跟他们说,之所以留在这里,是要守住他们自己的家。

“人啊,离不开自己眷恋的土地。”

张秉爱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脐橙之乡,而她平时的收入来源就依靠山上的这些果树。

为了维持基本的收入,她把以前果园里的树都一棵棵的背到了这个简易的窝棚附近,方便照顾它们。

不过正应了那句老话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被移植来的脐橙树失去了原有的生机,它们经过来回的搬动,根本活不下去。

在这个简易的窝棚里生活久了,张秉爱也逐渐力不从心起来,没有水电,道路又不通畅,她的状态就像移植来的脐橙树,蔫蔫巴巴的。

可是这个时候移民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,她想要再搬也来不及了。

后来村干部和政府人员多次回访,也注意到了她的情况,针对她的特殊境况,给了她一笔相应的安置费,在离移民工程不远的地方又建了个家。

由于简易窝棚的不便影响了儿女的学业,她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,在政府的帮助下,他去新疆当了兵,也算是有了个好的归宿。

这次张秉爱终于离开了这片土地,回首望向被淹没的村子,她心中感慨万千。

虽然远离了曾经的家乡,但她又和其他移民来到安置点,建起一个新的家园。

5

2021年,张秉爱的儿子从新疆复员,进入到一家公司拥有了稳定的工作,她的女儿和一位开大车的司机相恋并结婚。

而张秉爱和丈夫依然生活在政府给他们安置的房子里,平静却幸福,随着儿女的长大,她也不用在操心那些有关生计的问题。

她就像长江中的一滴水,是这个巨大时代的小小缩影,用自己的身躯坚守着心中所爱的土地。

但是在时代的大江大河中,还有和她一样无数热爱着故土的人,即便离开家乡,心也牵挂着那里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国家也对每一个热爱自己土地的人都报以深刻的尊重。

根据有关数据显示,在2018年,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,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能有550亿元。

加上大坝景区的城镇化建设,有越来越多曾经牵往外地的三峡人又回来了,长江边上逐渐恢复了曾经的生机。

这群热爱故土的人,经过多年的背井离乡,再次回到了三峡的身边。

如今张秉爱再次站在长江边看着汹涌的江水,那里边翻滚着时代的发展和强盛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